2019年04月25日 上海科技报 版面:A1
(作者:耿挺)4月24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和上海市科协在科学会堂联合举办“涉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情况通报暨科创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知识产权保护座谈会”。会上,不仅有2017—2018年专利案件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审判情况及典型案例的精彩分享,还有20位多跨国科技企业巨头、上海民营科技企业负责人,以及来自科研院所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现场交流。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表示,要充分调动市科协学会资源和专家优势,开展技术咨询和知识产权鉴定工作,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创新。上海知识产权法院院长陈亚娟、副院长黎淑兰、审委会专职委员陈惠珍,市科协副主席李虹鸣等参加座谈会。
专利案中新科技含量不断加大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发布的审判白皮书显示,2017—2018年,该院共受理专利案件1074件,比2015—2016年上升6%。其中,受理侵害专利权案件882件,占专利案件总量的82%。
统计显示,上海专利案件呈现出职务发明纠纷明显上升的特点。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在2015—2016年受理职务发明纠纷57件,2017—2018年受理87件,上升了53%,主要是员工与单位之间因专利权权属或者奖励报酬纠纷所引发。例如,在微创公司诉纽脉公司专利申请权权属纠纷案中,微创前沿技术部门负责人虞某离职后在纽脉任职,并与同样来自微创的员工王某、秦某一起申请了“一种心脏瓣膜输送装置”的发明专利,微创认为涉案专利是职务发明。法院审理认为,虞某在该领域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但王某离职时间不足一年,发明与其原工作有较强相关性,合理考虑员工发明人对发明创造研发的贡献之后,判决涉案发明专利申请权归两家公司共有。
通信技术、基因检测、生物医药、3D打印、手机芯片、工业设计软件等新技术领域案件增多,也是上海专利案件的一个明显特点。
例如,西门子与魅族的专利案,涉及通信技术的标准必要专利;麦迪韦逊与桂林南药的专利案,涉及医疗专利;上海思立微电子与深圳汇顶科技的专利案,涉及生物识别传感器专利……
在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领域,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17—2018年共受理案件702件,比2015—2016年增长13.04%。其中,合同类案件占比达到81.74%,比前两年上升近30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为计算机开发合同纠纷案件增长。同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案件的涉案标的额大幅上升,2017—2018年平均起诉标的额为146万元,较前两年上升70.76%,最高的一起案件起诉标的额达到9990万元。
陈亚娟表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将始终立足审判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公正高效审理案件,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更好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治环境,让广大科创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有更多获得感。
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
马兴发表示,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尤为重要,既是激励科技创新的基本手段,也是科技创新源动力的基本保障。一直以来,市科协把知识产权作为服务科创中心、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主动作为。所属事业单位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科协200家学会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专家集聚的优势,迄今完成公检司法等委托业务500余项,涉及专利、商标、版权等,得到政府部门和行业高度认可。
他指出,市科协要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深化合作、携手共推,发挥好科协在专家渠道、人才资源、技术平台、国际网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努力打造与国际科创中心相匹配的科技类知识产权服务品牌。
“我在10多年前就通过科协推荐,参与了知识产权相关的技术鉴定工作。”上海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所鉴定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程晓鸣说,作为科技含量最多的案件,知识产权案件需要更多的“智力”支持,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技术调查、技术咨询、专家陪审、技术鉴定“四位一体”的技术事实查明机制。
审判白皮书显示,2017—2018年,技术调查官完成技术咨询、保全、勘验、出庭200多次,较好地辅助法官审理有关技术争议。例如,在佳能株式会社起诉的专利案中,技术调查官就被控侵权产品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提出审查意见,有效协助法官查明了侵权事实,该案判决后原被告均未提出上诉。专家陪审员参与审理了121件专利案,在多起涉及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案件审理中,专家陪审员利用技术背景和专业特长,为准确查明涉案专利技术事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在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我认为,要充分调动科协的学会资源,挖掘不同科技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加入到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中。”程晓鸣说,“作为技术专家,不仅要做出专业的技术判断,更要给法官做好‘科普’,让他们能充分理解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