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3日 民主与法制网
民主与法制网上海讯(记者 侯劲松 通讯员 高远)在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来临之际,4月22日上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2019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中英文版《2018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并公布“2018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和“2018年上海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典型案件”,《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18年)》一并发布。
来自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驻沪使领馆官员,中国欧盟商会等外国非企业经济组织代表机构代表,以及各大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2018年,上海全市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2680件,审结22121件,同比分别增长43.46%和40.76%;法官人均结案数315.34件,同比上升45.66%。其中,著作权纠纷、不正当竞争纠纷、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商标权纠纷、专利权纠纷案件数量均大幅增加。
记者看到,在一审著作权纠纷中,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和计算机软件纠纷同比上升69.73%,表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和网络信息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版权保护与管理存在着风险和挑战。一审不正当竞争纠纷同比上升319%,表明随着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市场活动日益活跃,市场竞争行为亟待规范。一审特许经营合同纠纷同比上升94%,表明特许经营商业模式存在较多运营不规范的现象。一审商标权纠纷、专利权纠纷分别同比上升60.29%和31.61%,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商标类案件和专利技术类案件呈现全面增加的趋势。
在上海法院审理的一大批大标的额、有较大社会影响和新类型疑难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中,1起入选“201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6起入选“2018年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50件典型案件”,3起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发布会上,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刘军华详细介绍了“十大案件”“典型案件”的基本情况,这些案件由上海各法院申报、上海高院推选、十五名专家评委投票评选得出,当事人涉及德国、法国、丹麦、日本、英国、美国等国的企业,也有境内主体,这充分体现了上海法院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正在努力成为国内外当事人信赖和优选的知识产权纠纷诉讼地。
2018年,上海高院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积极打造对标国际标准的知识产权司法服务保障新举措。
在提高民事赔偿力度方面,上海法院着力构建有利于侵权事实查明的证据审查机制、有利于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损害赔偿机制和有利于纠纷及时有效解决的案件裁判机制。在达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诉上海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达索诉上海知豆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两案中,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赔金额分别达1505万元和900万元。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黎淑兰在通报2018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时介绍,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积极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引入先行判决机制、完善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拓展智能辅助办案机制。其中,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产权案件中,积极探索技术调查官、技术咨询专家、专家陪审员和鉴定人协同联动机制,有效提升技术事实查明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上海法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司法宣传工作,影响力日益扩大。据统计,上海高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接待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上海首席代表、韩国驻沪总领事馆领事、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日中知识产权交流会等16批近300人的访问交流活动。与此同时,上海法院共选派四批次四名知识产权高级法官赴美国、欧盟、德国等开展知识产权交流活动,学习借鉴知识产权国际先进保护经验。
“上海法院要切实贯彻‘司法主导、严格保护、分类施策、比例协调’的司法政策,加强国际化、专业化知产审判队伍建设,着力优化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上海知产审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努力把上海法院建设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典范和诉讼优选地,为上海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成法治环境最好的全球城市提供一流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