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4 00:30:07

【人民法院报】面对世界 你将不再是你——上海知识产权法官和法官助理们之剪影

 

2019年8月19日  人民法院报  第八版

本报记者 严剑漪 本报通讯员 何瑞鹏

    “According to Article 134 Para. 1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of

the PRC…… this case will be tried by Judge Wang Jing, and all of the

statements at the court hearing  will be recorded and archive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本案将由王静法官审理,法庭上的所有陈述都将记录在案——作者译,下同).”

    穿着法袍的王静坐在审判席上,在她面前是一张席卡,上面写着“Judge”,作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用英语“开庭”了。

    孔立明抬着头坐在原告席上,他很清楚接下来的庭审会发生些什么,这不是他第一次做律师了。

    姜琳浩站在门外,作为被告方的证人,她正焦急地等待着门里的“信号”。走廊里偶尔有人经过,这是她第一次“出庭作证”。

   

    2017年4月1日,愚人节,姜琳浩在网上查到了自己在法院的面试成绩。排名还算靠前,她掐指一算,不出意外的话,自己这次进了!

    研究生毕业时,姜琳浩对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了解仅限于“一家2014年成立的年轻法院”“全国就北上广三家知产法院”这两句话。进了法院后,她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法院。

    一次,她去参加专业法官会议,会议室里放着一叠案件讨论表和复印材料,看着手上密密麻麻的专利材料,她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都是汉字,但读不懂了。”

    读不懂还算好,文科出身的她连听都听不懂,身边的法官一个接一个地发表着专利法方面的观点,每个人的语速都那么激昂迅速,她觉得自己就像一架小飞机,跌进云里雾里,毫无头绪。

    “好厉害啊!”她暗叹。

    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姜琳浩开启了新人模式。

    窗外的张衡路上车来人往,姜琳浩抓紧每分每秒不断“充电”。无论是涉及艾灸内部结构的“小”案子,还是有关3D打印机专利的“大”案子,只要有时间,她都去琢磨,搞不懂就查阅资料,再不懂就请教法官或法院聘请的技术调查官。

    2018年7月,姜琳浩被正式任命为法官助理。两个月后,她第一次独立主持庭前会议。

    没有带教法官在身边,只有书记员低头在电脑上记录,姜琳浩有些兴奋,也有些紧张。40多分钟的预备庭,从核对身份到听取当事人意见,再到证据质证,她不敢有任何疏忽。

    当晚10点,姜琳浩在微博里写:“今天第一次主持了一个二审案的庭前会议,虽然是个很简单的案子,但是还是略紧张,希望以后每一次都进步一点点吧……”

    2019年3月27日,刚刚成立不久的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敲响“第一槌”,公开开庭审理上诉人厦门卢卡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厦门富可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与被上诉人法国瓦莱奥清洗系统公司、原审被告陈少强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

    姜琳浩看着新闻,内心有些激动,她参与了此案的一审,作为法官助理,那一沓沓厚厚的卷宗,一次次针锋相对的庭审,一个个反复斟酌的要点都历历在目。

    “进来吧。”书记员开门小声对姜琳浩说。姜琳浩迅速拉回思绪,快步走进门里。

    一瞬间,50多双眼睛紧紧跟随着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她走到了前排证人席上。

    “Do you know the Michelin Guide(你知道《米其林指南》吗)?”被告律师问。

    “Yes, of course(知道).”姜琳浩回答。

    “Did you ever buy a Michelin Guide(你买过《米其林指南》吗)?”

    “Yes, I have bought one from Jingdong, i.e. the Michelin Guide Tokyo(买过,我在京东上买过一本东京版的《米其林指南》).”

    时间一分一秒地度过,孔立明仔细听着被告律师和证人的问答。

    “The plaintiff can question the witness now(原告现在可以向证人发问).”法官王静转过头看着孔立明。

    “Thank you,your honor(谢谢法官大人).”孔立明点点头,然后看着姜琳浩,突然问道,“How did you get in contact with the defendant in the first place(你和被告最初是如何取得联系的)?”

    面对一针见血的提问,姜琳浩不由得一愣,迟疑了一下。

    孔立明微微笑了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对孔立明来说,做律师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1996年,孔立明考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习英语专业,2000年毕业后,他留在母校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师。两年后,他又考上了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读研期间,他教过本科生法律英语,参加过Jessup模拟国际法庭辩论赛,还在江苏电视台兼职担任了英语新闻栏目的主播,并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斯金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主修美国宪法与美国法律体制。

    2005年,孔立明作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抉择——他决定和妻子一起来上海打拼。

    很快,他在一家涉外律师事务所做起了律师,主要从事与金融有关的法律服务,起早贪黑一干就是五年。

    渐渐地,通宵达旦的熬夜模式与非诉讼业务的局限性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毕竟,自己当初读法学院的初衷还是希望成为一名法官。家庭、事业,孔立明权衡再三,最后选择了内心的那个声音。

    2010年9月,孔立明考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成为知识产权庭的一员。“可能是因为我英语还可以吧。”他笑了笑,他原以为自己会被分到金融审判业务庭。

   

    知识产权对于孔立明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扑面而来的案件涉及领域极其广泛,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不正当竞争、技术合同、产地标记、集成电路布图、新植物品种……之前他在律所做企业并购时曾接触过知识产权条款,但这些条款都是由律所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起草,他不用费心去研究。现在不同了,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精通,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跟书本学,跟同事学,跟领导学,跟资深审判长学,还跟有理工科背景的高中同学、大学校友学。”孔立明挠了挠头。

    2012年5月,成为初任法官的孔立明来到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进行基层锻炼,他主审的第一起知识产权案是发生在金融领域里的商标纠纷案件。

    案情看似简单,实则特殊。“它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同类纠纷,案件本身涉及商标在保险产品中的使用方式、保险业市场准入、保险产品特殊监管要求以及交易特点等许多要素。”孔立明压力山大。

    原告注册商标的显著性与市场知晓程度究竟如何?涉案保险产品是否落入原告注册商标核定服务范围?是否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混淆?被告的行为是作为“商标”使用,还是作为“商品名称”使用?两者差别在什么地方?

    一个又一个问题在合议庭内反复讨论。

    为更好地了解商标法及实施细则中不同侵权条款之间的法律适用关系,孔立明跟着审判长倪红霞来到中国保监会上海保监局咨询,随后又深度研究了保监会相关行政性规定及其出台背景。

    2013年5月,浦东法院一审判决侵权事实不成立,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这个判决对于如何处理金融领域中商标权与金融产品命名权之间的冲突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孔立明记得,案件宣判后,人民网、中国财经、新浪网、网易等媒体在第一时间予以了报道。

    “要学的东西太多,每个问题都要深究,即使是一个小问题也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研究透。”对知识产权越感兴趣,孔立明越觉得自己“如履薄冰”。

    2019年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18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孔立明有些兴奋,他在上海高院审理的“3M公司诉上海源嘉塑胶有限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上诉一案”名列其中。同时,他撰写的案件评析文章《对专利等同侵权判定中功能与效果的评价体系研究》荣获了2018年全国法院案例评析比赛一等奖。

    3M公司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公司,拥有超过55000种产品,包括粘合剂、研磨剂、电子产品、显示产品以及医疗产品等,这起案件的诉讼备受相关产业界尤其是专业机构人士的关注。

    “二审中,上海高院没有支持3M公司的诉请,我们的分析说理充分显示了中国法院对外国企业在华知识产权始终秉持国民待遇原则、依法依规、不偏不倚、公正高效、积极稳妥处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立场。”孔立明对判决理由记忆犹新。

    9年的法院生涯,让孔立明慢慢嚼出了知识产权审判的韵味。每一起知产案件裁判的背后,不仅需要法官对技术和法律适用的精准把握,更需要法官对当事人应有权益的微妙调控,有时甚至是社会公众、行业与企业之间各种利益的平衡取舍。

    偶尔,孔立明也会遥想起自己当年代表江苏电视台参加省级机关英语演讲比赛获得特等奖的刹那,想起自己代表南京大学参加全球法学院Jessup模拟国际法庭辩论赛荣获中国赛区“最佳辩手”时的情景。做法官时间久了,他几乎每天都听英语,但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英语会让他又穿上了律师袍。

    “The plaintiff can question the witness now(原告现在可以向证人发问).”法官王静转过头看着孔立明。

    “Thank you,your honor(谢谢法官大人).”孔立明点点头。

    他看着一脸无辜的证人姜琳浩,清了清嗓子,一针见血地问道:“How did you get in contact with the defendant in the first place(你和被告最初是如何取得联系的)?”

   

    王静的办公桌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几朵芍药淡淡绽放着,一如它的主人,静谧中带有一丝从容。

    翻开王静的履历:“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复旦大学法学硕士,曾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学习欧洲知识产权法;曾被派至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交流工作;曾接受美国国务院和韩国政府的官方邀请,就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问题进行访问交流;曾作为中国法官代表,受邀参加2008年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AIPPI)世界大会,以英语主持专利模拟法庭庭审并当庭作出判决;曾接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邀请,以英语讲授中国商标法和专利法。”

    再看王静的审判经历:“她是上海高院首例庭审互联网直播知产案的主审法官,也是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庭首例行政知产案件的主审法官,在她审理过的千余起案件中,有多起案件入选中国法院知识产权50件典型案件、全国法院百佳判决、全国法院知产裁判文书一等奖、上海市十大知产案件、上海法院十大优秀裁判文书、上海法院十大知产案件。她曾入选最高人民法院讲师团,并获最高人民法院嘉奖,数次荣获上海高院嘉奖并获首届‘上海法院审判业务骨干’称号,所写文章被刊登在《知识产权》《人民司法》《电子知识产权》《中国知识产权报》等专业刊物上。”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王静开车送孩子去上学,然后一路听着音乐前往单位,日子总是这样简简单单、忙忙碌碌。

    2002年,王静经雅思考试和学院教授的面试录取,作为中国选派的三名知识产权法官之一,来到欧洲大学排名前十位的爱尔兰圣三一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学习。

    她还记得,在上比较法的第一堂课时,授课教授从“你们来此学习的目的”开始讲起,最后得出“中国的法制体系应被欧洲先进的司法体系所取代”的结论。

    课堂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虽然那时王静和其他中国学员刚到学院,大家还都无法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辩论,但一种内心的力量让这些中国学生此起彼伏地开始反驳起教授的观点。

    “我们相互提醒补充,从历史、哲学、人文环境等方面对他的观点进行驳斥。”王静回忆,一堂课下来,中国学生仿佛给教授上了一堂中国法制课。

    很快,教授以私人名义邀请王静等人去喝下午茶,表达歉意。

    “他告诉我们,他对中国的印象因为那堂课发生了改变。”王静浅浅地笑着,这件事也让她领悟到,只有自尊并自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王静的英语一直很好,从小就属于英语考试“接近满分”的那种,但直到成为知识产权法官,她才意识到,英语不仅仅是一种技能。

    2008年,王静前往美国参加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AIPPI)世界大会。拿到邀请的时候,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是一场全球知识产权文化与实践交流的盛会。

    考验来了。

    主办方给五个国家的代表准备了一起专利案例,要求每个国家的代表根据本国法律进行模拟开庭,并当庭作出宣判。王静是中国团队的代表之一。

    “每个团队里有一名法官、一名原告律师和一名被告律师。”王静清楚地记得,主办方只提供原、被告的诉辩材料、基本案情和证据,裁决结果均由各团队按照本国法律来决定。

    中国代表团队抽到了第一位,当王静用英文主持完庭审并作出宣判后,巴黎组委会的筹办组负责人激动地走上前与她握手,“You are a star!”她盛情地邀请王静参加两年后在巴黎举办的下一届AIPPI世界大会。

    2018年9月10日,王静又收到了一封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表扬信。一个月前,最高人民法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国家法官学院举办了首届“知识产权司法审判高级研究班”,来自15个国家的40余名资深法官云集一堂。

    “王静同志全程使用英语参与了听课、参观、分组讨论等各项交流活动,并作为中方代表参加了关于专利侵权的模拟法庭辩论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法官的专业化、国际化形象。”表扬信里这样写。

    “当你面对世界时,法官这个职业让你不再是你,你是一个更大的群体的代表。”王静淡淡地笑着,捋了捋耳边微微卷曲的长发,“你穿着法袍,坐在那里,你代表着法律,你的一言一行,你所有传递出去的信息,都代表着一个国家。”

   

    2019年5月24日清晨8点10分,王静早早来到同济大学衷和楼的10楼教室,与她的团队一起忙着调试授课用的PPT。

    这里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同济大学合办的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法学研究生国际项目,王静已经是第二年受邀授课。作为特邀教师,她上午将用英语给国际班学生讲授中国知识产权法,下午则带着团队给学生们演绎模拟法庭。

    “我很感谢法院,没有这片土壤,就不会有今天的我!”王静发自肺腑地说,“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一点点成长起来,他们现在的环境比我当年更好,具备的能力也比我更强,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越来越好!”

    王静这样想,也这样做了。

    专业法官会议上,无论是什么案子,她都和同事们一遍又一遍地细心讨论。“法院没有小案子,对法官来说,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个导向一个指引,而且每件案子都是你深度思考、提升能力的机会。”

    作为审判长,签发判决书时,王静总要“强迫症”地看上两遍。“我第一遍看文字语句是否通顺、说理是否充分、有没有原则性观点发生问题,第二遍看判决书的立意高不高,能不能把普通的判决提升为一个具有指引意义的判决。”

    一次合议庭评议结束,王静一看书记员的笔录,两小时的合议内容只简单记下了最后的结论。

    “不行,你回去听录音,重新逐字逐句记录。”王静不客气地说,“所有对法院最终裁决结果有意义的笔录,必须是原原本本的记录。”

    在王静办公室的书橱里,有一排装订整齐的“四库全书”,有些纸张已经微微泛黄。那是她每年将自己作出的裁判书合订起来的汇集本,厚厚的十几本,每一页她都视若珍宝。

    2018年5月3日,晚上9点的肇嘉浜路仍然车水马龙。

    上海高院532会议室里,王静和团队紧张地进行着模拟法庭的排练,原告律师由王静上海高院的同事、知产庭法官孔立明担任,被告律师由来自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的法官徐飞扮演,被告方的证人则由徐飞的法官助理姜琳浩来担纲。

    下午5点半起,整个团队不厌其烦地一句一句打磨台词,每个人都投入其中。

    “我问这句话时,你最好停顿一下再回答,这样效果更好。”孔立明建议。

    “嗯,好。”姜琳浩点点头,用笔在纸上做了个记号。

    “要把最好的效果给学生们看。”王静笑着说。

    果然,模拟法庭的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并最终得到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高度评价。

    2019年5月24日下午1点半,王静带着团队第二次在同济大学给国际班学生演绎模拟法庭,这一次,学生是新的,团队更用心。

    “The plaintiff can question the witness now(原告现在可以向证人发问).”法官王静转过头看着孔立明。

    “Thank you,your honor(谢谢法官大人).”孔立明点点头,然后看着姜琳浩,突然一针见血地问道,“How did you get in contact with the defendant in the first place(你和被告最初是如何取得联系的)?”

    姜琳浩一愣,迟疑了一下。

    “Honestly,I have a habit of reading magazines in Carrefour

every weekend. Last week, a staff in Carrefour, called me

to testify in this court today. That’s why I am here(我每周末都会去家乐福看杂志。上周末,家乐福的一名工作人员让我今天来法庭作证,我就过来了).”姜琳浩回答。

    王静的笑意藏在眼底,她仿佛又看见了多年前在爱尔兰圣三一学院读书的自己。

    孔立明的嘴角微微翘起,他想起了自己代表南京大学参加全球法学院Jessup模拟国际法庭辩论赛荣获中国赛区“最佳辩手”时的情景。

    姜琳浩在证人席上,她想起了王静经常说的一句话:“法官可以发挥他更大的一个作用,除了在判决书中阐述你的观点,你还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得更多。”

    下午两点半,模拟庭审进入最后阶段。

    “The hearing today is now ended(现在休庭)……”王静抬起头,旁听席上的50多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她。

    “If there is any omission or mistake, correction could

be made after approved by the court.All the signatures of

the participators in court will be needed on the record(原被告双方阅看笔录无误后签字).”王静的声音沉稳柔美。

    随后,她举起法槌,重重敲了一下:“啪!”

    “Now everyone is dismissed.”书记员董尔慧宣布。

    全体起立,所有人目送穿着法袍的王静走出法庭。随后,王静重新走进教室,带着模拟法庭团队向学生们致意,周围掌声一片。

    这是法官的舞台,也是世界的舞台,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手记】

    把中国声音传递给世界

    在采访王静团队前,记者专门前往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大教室,体验了一场中国法官给国际班学生上课的“饕餮之宴”,又欣赏了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此后,记者与国际班的一些学生聊天。“我喜欢法官老师们,他们很敬业、很自然、很友善,善于传递知识,我们获得的知识很多,不仅是专利、商标,还有其他的。”希腊的Kanellia Aikaterini掩饰不住自己对中国法官的欣赏。

    十天后,记者又跟随国际班的学生们走进了上海高院,旁听了一起涉及外观设计纠纷的知识产权案件。国际班的学生们坐在视频室里,屏幕上是同步的庭审画面,孔立明坐在一边,用流利的英语熟练翻译着法庭中的一切。庭审结束后,法官们与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热烈地探讨。

    “中国法官和我们互动交流时会有不同角度的表达,让我收获很多。”马来西亚专利执行局的Chee Jenn Yan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徐振扬”,他既会说英语,也会一点中文,他对这场互动非常满意。

    看着中国法官与国际学生的笑容,记者突然想起一位被采访者的话:“刚进法院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懂,现在明白了,这个职业决定了你有一个国际窗口,你的判决你的所作所为不仅影响了国内的人,也影响了国外的人,要把中国声音传递出去,这是我们的使命!”

阅读次数: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