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深化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健全知识产权诉讼制度”“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要拓展影响知识产权国际舆论的渠道和方式,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展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法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深化司法领域改革,助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制度不断健全,符合知识产权案件规律的诉讼规范日益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效更为显著,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坚持改革创新 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提供“中国方案”
应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建立和发展。
回望过往的40余年,改革创新始终是知识产权审判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之源。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人民法院乘改革东风,大踏步走上更宽阔的改革创新之路,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体系建设——
2014年,北京、广州、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相继成立,一张气象万千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2020年12月,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揭牌办公。上述4家知识产权法院初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道路。截至2024年上半年,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近32万件,充分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以下简称知识产权法庭)挂牌办公,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正式运行。五年多来,知识产权法庭充分发挥集中审理优势,有效激励保障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选择到中国法院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不偏不倚,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司法环境。”美国碳酸盐公司“DAKS系统”商业秘密侵权案判决后,知识产权法庭收到了来自当事人的感谢信。
英国戴森公司起诉的“无线吸尘器”发明专利侵权案、VMI荷兰公司起诉的“轮胎成型机”专利权属案等案件判决后,知识产权法庭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外方当事人的感谢信。他们高度评价法庭裁判,称赞中国公开、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