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中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今天(4月17日)共同发布2015-2023年商业秘密案件审判情况和典型案例。从历年收案情况来看,商业秘密案件虽然在知识产权案件中占比不高,但整体仍呈稳中有升的态势。
据了解,2015-2023年上海三中院共受理商业秘密刑事案件13件,其中一审案件9件、二审案件4件。上海知产法院共受理商业秘密民事案件265件。受理的案件多涉及芯片、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所涉企业均为高新技术领域经营者,所涉自然人则多在核心技术岗位或者高级管理岗位任职,且学历普遍较高。商业秘密民事案件中,因员工在工作期间掌握或者接触到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离职后在同行业领域就业、创业时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而引发纠纷231件,占比高达89.53%。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均因人才流动而引发。从涉案金额看,诉讼标的或者犯罪金额较高。上海知产法院受理的侵害商业秘密民事案件中,诉讼标的超过1,000万元的有34件,约占13%;超过亿元的有2件,最高标的额达1.9亿元。同时期上海三中院受理的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中,犯罪金额超过250万元的有8件,最高达4,000余万元。从侵权方式看,利用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主要手段。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企业选择将商业秘密存储于局域网甚至互联网中,由于防护体系不健全,导致商业秘密被窃取的方式越来越多表现为非法下载电子数据、通过信息网络传输信息等。从裁判结果看,彰显司法保护和打击力度。在权利人的诉请得到支持或者部分支持的38件案件中,赔偿数额达50万元以上的案件有15件,最高达475万元。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中,均认定犯罪成立,涉案30名被告人中,有10人被判处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19人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上海三中院、上海知产法院在商业秘密案件审理中形成了一系列裁判理念,分别是“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力度”“重视商业秘密保护与人才合理流动间的权益平衡”。对于实践中发现的商业秘密管理和保护能力有待加强、商业秘密保护与促进人才流动平衡机制有待完善、涉诉后当事人诉讼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上海三中院、上海知产法院提出三点建议:健全企业管理机制,提升商业秘密保护的自主性与体系性;重视人才流动合规,推动劳动者自由择业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的平衡发展;创建“点线面”社会共治平台,实现商业秘密保护的聚合效应。发布会通报了12件典型案例,体现了上海三中院、上海知产法院在审理商业秘密案件中,充分保护市场主体无形资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决心和作为。这些典型案例发挥了规则引领作用,为市场主体依法有效保护商业秘密提供行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