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0)沪一中民五(知)初字第40号
二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0)沪高民三(知)终字第83号
[案情与裁判]
原告(二审上诉人):王群
被告(二审被上诉人):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简称法国馆)
被告(二审被上诉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八局)
起诉与答辩
原告王群因与被告法国馆、中建八局发生发明专利权侵权纠纷,于2010年3月1日向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原告诉称:原告是“高架立体建筑物”发明专利权人,专利号为ZL200410033851.2,该专利权至今合法有效。原告认为,法国馆建筑物落人了原告专利权利要求4、5、6、7的保护范围,被告中建八局系该馆建设方,故原告请求判令被告法国馆停止使用法国馆建筑物,两被告共同在上海世博局的网站上向原告赔礼道歉,共同在法国馆建筑物上标明原告姓名和专利标识,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4216694元,并共同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法国馆辩称:法国馆建筑物的技术特征与原告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既不相同,也不等同;法国馆建筑物采用的是现有技术加公知常识,故其不构成对原告专利权的侵害。
被告中建八局同意被告法国馆的答辩意见。
一审审理查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6年4月5日授予原告名称为“高架立体建筑物”的发明专利权,该专利申请日为2004年4月19日,专利号为ZL200410033851.2。
原告在本案中主张其要求保护的权利范围为权利要求4、5、6、7。该专利权利要求如下:“ 1.一种高架立体建筑物,建设在地基上,其特征在于:每组高架立体建筑物由空间支架和支撑在空间支架上的房屋单元构成;固接于地基的空间支架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有若干房屋单元;该空间支架有连接地面的交通设施,该空间支架的顶面为道路;
所述空间支架为支撑于地基上的螺旋体通道,该螺旋体通道呈螺旋形盘旋上升,其下端连接地面道路构成连接地面的交通设施;
所述空间支架四周及表面布置的房屋单元为固定布置或能移动的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立体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支架的连接地面的交通设施还包括垂直于地面的电梯、斜置滚梯及螺旋上升楼梯中的一种或其结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立体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支架的连接地面的交通设施还有垂直地面设置的交通设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架立体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间支架与地基之间设置有支撑架,该支撑架为立柱、斜柱、金属网架、金属桁架、墙体中的一种或其结合。”
“7.如权利要求1所所述的高架立体建筑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支架的顶面四周还间杂设置有停车场、商业区、娱乐设施、绿化带的一种或结合。”
该发明专利的说明书第1页记载:“现有的单层或多层建筑都是沿地面布置在建设用地上的,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能建设的建筑面积不多;高层虽然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能建设的建筑面积较多,但建筑相对封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性较差,舒适度较差。”
该发明专利的说明书第2页还记载:“本发明有以下积极有益的效果:
本发明将房子布置在空间支架的四周空间,能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建设较多的建筑面积,节约用地,同时改善居住交流性和舒适度,并且交通工具可直接到达各户门口。”
法国馆建筑物在其由纵横交错的横梁支撑的坡道表面布置有若干房间,这些房间未占用坡道的四周空间。
被告中建八局系法国馆建筑物的承建单位。
一审判理和结果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法国馆建筑物是否采用了原告的专利技术方案,从而落入了原告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为了查明这一争议焦点,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前往法国馆建筑物进行现场勘验,并结合双方提供的证据,对原告的专利技术方案和法国馆建筑物的技术特征进行了比对,发现法国馆建筑物内的房间均设置在坡道的表面,而未延伸至坡道的四周空间,这与原告专利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技术特征之一“空间支架四周空间及表面设置有若干房屋单元”既不相同,也不等同。专利说明书的附图中所示的两个实施例均显示房屋单元建设在空间支架的四周空间及表面。根据发明专利说明书的记载,该发明的背景技术是现有技术在单位建设用地上能建的建筑面积不多,高层建筑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虽然能建面积较多,但又相对封闭,影响到人与自然的交流和人际交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即在于扩张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的建筑面积,改善居住的交流性和舒适度,而实现上述发明目的和效果的技术手段就是“将房屋布置在空间支架的四周空间”。根据专利说明书的上述解释,将房屋单元建设在空间支架的四周空间,即从空间支架表面延伸至其四周,是实现本发明目的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而法国馆建筑物恰恰仅在坡道表面设置有房间,该建造方式不足以实现原告在专利文件中所描述的拓展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效果。可见,法国馆建筑物没有全面覆盖原告专利的所有必要技术特征,因此两被告建造、使用法国馆建筑物的行为不构成对原告专利权的侵犯。
据此,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五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于2010年10月25日判决驳回原告王群的诉讼请求。王群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审理查明
二审审理另查明,二审庭审中,王群确认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中,空间支架的“表面”与“顶面”之间的关系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空间支架的“表面”包括“顶面”,侧面、下面均属于表面;空间支架的“顶面”指说明书附图101所示及向上延伸部分。涉案发明专利授权审查过程中,针对审查员的审查意见,王群陈述“本发明的螺旋形空间支架不仅可以作为车道使用,还可以作为房屋单元移动时的路径使用”。
涉案发明专利说明书记载“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架立体建筑物,节约用地,能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建设较多面积的建筑,同时改善居住交流性和舒适度”。
二审判理和结果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涉案从属权利要求4的保护范围由该从属权利要求引用的独立权利要求1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加上该从属权利要求附加的技术特征共同限定。同理确定涉案从属权利要求5、6、7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中记载有“空间支架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有若干房屋单元……空间支架的顶面为道路”。根据王群在二审庭审中的陈述,“表面”与“顶面”之间的关系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空间支架的“表面”包括“顶面”,“顶面”指专利说明书附图101所示及向上延伸部分;再结合涉案专利说明书(包括附图)以及王群在专利授权审查过程中所作陈述“空间支架不仅可以作为车道使用,还可以作为房屋单元移动时的路径使用”,权利要求1中技术特征“空间支架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有若干房屋单元”应当被解释为“空间支架顶面及向上延伸合理高度以外的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有若干房屋单元,房屋单元的主体不设置在空间支架顶面上及向上延伸的合理高度内”。这样的解释才能够与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空间支架的顶面为道路”相协调,也才能够与“空间支架(实指空间支架顶面)不仅可以作为车道使用,还可以作为房屋单元移动时的路径使用”的陈述相符。这样的解释也符合涉案发明专利说明书对其发明目的的描述,使得依照专利技术方案建造的高架立体建筑物,能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建设较多面积建筑的同时,改善居住交流性和舒适度。空间支架顶面(包括及向上延伸的合理高度内)作为道路与作为房屋单元移动时的路径(不管房屋单元是固定或者可移动,房屋单元的主体不设置在空间支架顶面上),如此可以改善居住交流性和舒适度;在空间支架顶面及向上延伸合理高度以外的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房屋单元,如此可以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建设较多面积的建筑,节约用地。
法国馆建筑物内的房间均设置在坡道的表面,而未延伸至坡道的四周空间。用涉案专利发明的术语来表述就是法国馆建筑物的房屋单元均是布置在空间支架的顶面(更准确地说是布置在顶面及向上延伸的空间内),空间支架的顶面一部分用于布置房屋单元,一部分用作道路。即使如王群所主张法国馆建筑物餐厅房屋单元有部分已经“延伸”至空间支架的外围空间,但组成法国馆建筑物的房屋单元在实质上、总体上仍是布置在空间支架顶面上的,这与权利要求1的相应技术特征“空间支架顶面及向上延伸合理高度以外的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有若干房屋单元,房屋单元的主体不设置在空间支架顶面上及向上延伸的合理高度内”存在本质区别,两者既不相同,也不等同。由于已经认定法国馆建筑物缺少权利要求1中一项技术特征,故法国馆建筑物的技术方案也就不可能落入从属于权利要求1的权利要求4、5、6、7的保护范围。
涉案专利说明书明确记载其高架立体建筑物的发明目的是节约用地,能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建设较多面积建筑的同时,改善居住交流性和舒适度。原审判决认定在坡道表面设置房间的法国馆建筑物不足以实现涉案专利文件中所描述的拓展建筑空间的功能和效果,不能实现涉案专利的发明目的,并无不当。法国馆建筑物的建造方式有可能改善房屋交流性和舒适度,但并不能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建设较多面积建筑(因为其并没有在空间支架顶面及向上延伸以外的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房屋单元)。涉案专利的发明目的是在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上建设较多面积建筑,并同时改善居住交流性和舒适度,两者同时满足,缺一不可。这也是恰当地解释权利要求1中技术特征“空间支架四周空间及表面布置有若干房屋单元”的事实依据之一。
据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于2010年12月3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